皇上头上戴的叫什么,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

小编:bj03

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皇上头上戴的叫什么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旒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皇上头上戴的叫什么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古代皇上头上戴的是什么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的帽子,称为冕冠。

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视佩戴者的身份决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用。

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扩展资料: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赤舄,古代天子、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古代帝王头上戴着的是什么

这个叫冕旒。

冕旒,古代汉族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以上就是关于皇上头上戴的叫什么,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