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由来,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

小编:bj03

状元的由来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儒客文人都把科举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经过第一次童子试后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之后以童生身份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到皇帝那儿的考试叫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

状元这个词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它的意思并不是第一名。在西汉的时候,选拔官吏的方法并不是世袭制,也不是科举制,而是我们可能并不是太熟悉的察举制。察举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地方的长官观察大家,如果发现一个人很优秀的话,就把他举荐给皇上。举荐完了以后,朝廷会辟召这个人。被朝廷辟召的人就要带着发现他的这个长官给他的举荐书去朝廷报道。

拿着举荐书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人,往往都会有非常多的人,这些人虽然即将当官,但他们依旧是百姓,所以就会称他们为状元。所以,在当时状元的意思就是那些即将要当官的人,并且有很多个并不单单指的是一个人。所以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哪怕是得了第一名,也不会叫状元,叫的是榜首或者是状头。

在唐末时期,有一些资料会显示状元,指的是学子考中进士,但是也并没有资料显示状元,指的是第一名。哪怕是到了会昌三年间,状元依旧指的是中状元的很多个人当中的一个,因为在当时进士前三名是很容易录取的,并且绝对不仅仅只有三个人,肯定是会有很多个人的。

状元就是第一名是什么生肖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是第一名的意思是妇孺皆知,这与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有关。

其实在唐朝一开始这个头名叫做“状头”。因为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先由各州推送到京城,所以在应试以前需要递送“投状”,就类似今日考生考试前必须填写的各种个人资料。

等到考试结束之后,录取的人就按照考试成绩依次排列,成绩最好的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后来又称“状元”,取“元”字“第一”之义。

状元的由来,和科举制度的出现密不可分。

科举制度最先是由隋朝的开国君主杨坚发明的,当时他统一了南北,国家非常需要人才。为了尽可能多的招纳到人才,杨坚决定废除掉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他发明了通过考试选取人才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科举制度。后来,隋朝被唐朝灭掉,但是唐朝还是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以后的朝代都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状元,从字面上理解,状是投状,古人参加考试是必须先投状的,这类似于今天的准考证,投状之后才有资格考试,元就是第一的,状元即投状上的第一名。

不过,后期科举前三甲出来了之后,君主还要亲自举行殿试,君主认为的第一名才是状元。如果某个人在笔试中得了第一,在面试中,他没有被君主钦定了第一,他也不能称为状元。

状元红花的来历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状元的由来,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的全部内容,以及状元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