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怎么死的,刘墉的书法值多少钱

小编:bj03

刘墉怎么死的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去世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刘墉的书法值多少钱

妙笔生花,流芳后世

——刘墉的书法艺术成就

诸城逄戈庄刘氏槎河山庄家族(以下简称刘氏家族)自六世刘必显以来,诗书为伴,攻读不辍,笔墨不离左右。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把书法当做修身养性的重要课题,平时也有条件接触古代名帖,并很注意临摹磨练,在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刘墉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清代四大家之一。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别署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他的一生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世人共仰,不但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诗人,而且还是中国书法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书法大家,被世人称之为“浓墨宰相”。

刘墉家学渊源深远,博通经史百家,工诗善对,尤其精于书法,卓有成就,在清代富有盛名,享有极高的声誉。刘墉与翁方刚、铁保合称为清朝“三大家”,与翁方刚、梁同书、王文治合称“清四家”。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因为书法“名满天下”,他政治诗文虽皆有大名,但均为书法之名所掩。

刘墉是书法帖学的集大成者,尤擅行、楷。其书法作品,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外表朴拙,内涵深厚,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其书法之境可以用“静、淡、清”三字概括,有着特殊韵味,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

刘墉的书法备受时人及后世推崇,多有褒扬。《清史稿》:“墉工书,有名于时。”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极言其金声玉振,积众之长,自成一家,成为一代宗匠。著名书论家包世臣也对刘墉的书法推崇备至。钱泳对他评价说:“工于八法,精于隶古……海内书家者有三人焉,一为刘文清公,一为钱塘梁山舟侍讲,一为丹徒王梦楼太守也。”蔡美彪《中国通史》记载:“清代书法——刘墉处于帖学碑学交替之际,被称为融会历代诸家书法之集大成者,笔笔力厚骨劲,气苍韵遒,极为后代书论家推重。”有“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之称。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盛赞:“刘墉是潜心书学的,他的造诣在清朝书家中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大家。”沙孟海《论书丛稿》:“他是被后世公认为帖学大家的。”

一、学书历程

刘墉少年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崇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而且其父刘统勋书法也是学自赵孟頫,并在当时已经十分有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刘墉受当时书风和家风的影响,主要学习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据记载,刘统勋言传身教,对其子要求十分严格,让刘墉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功名。所以,刘墉无论诗文还是书法,都能刻苦学习博闻强记,功底非常深厚,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

刘墉步入仕途之后,逐渐摆脱了这种书风,开始注重创新,培养自己的风格。他较早的行草作品《砚说录存册》,自然和谐,线条生动,墨色浓淡与线条粗细对比强烈,精致间添了几分洒脱。

五十岁以后,其书法风格已和之前大不相同,而且涉猎广泛,先后临习苏轼、颜真卿、王羲之和杨凝式等大家的法帖,其中受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风格影响最多。在刘墉的楷书书法中,巧妙地将颜真卿书法的铿锵有力浑厚劲道、苏轼书法的饱满圆厚及用笔多变融于一体,脱胎换骨,自成一家。

在此时,刘墉的行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丰腴圆厚、貌丰骨劲、刚劲内敛的风格。相比此前,刘墉在书法的用笔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已经能够运用狼毫来勾画出羊毫的线条,很好地表现了他书法的意蕴。临沂市博物馆收藏的刘墉的册页可以佐证。

刘墉七十岁以后,书法造诣到达了顶峰,书法风格亦逐渐成熟。这时期,刘墉孜孜临习,乐此不疲,创作的作品很多,有《万岁通天帖》《淳化阁帖》《绛帖》和《汝帖》等。这些作品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功夫极深,表现出超常的书法风格和高人一等的书法创作。康有为、杨守敬和曾熙等众家对其行草十分推崇。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称赞刘墉的书法成就:“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二、探索创新

刘墉的书法主要取于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通过钻研将二者的书法加以融合,吸二者所长,又加以创新发展。颜真卿的书法较为严谨,笔风强劲,浑厚大方。苏轼一生坎坷,仕途困顿,屡遭贬谪,其书法展现出自然平和,但用笔转折较多,或与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有关。

刘墉虽官居高位,掌握重权,但是为人谨慎,做人低调。书法虽然学自颜真卿和苏轼二位大师,对于苏轼的书法,变苏轼的方笔为圆笔、折笔为转;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摒弃的则更多,其中包括颜体横竖折,主要是将其精气吸收在字体内,看似平淡,实则有为。

刘墉的书法笔挟元气,浑厚有致,以“慢、圆、柔”为主要的特点,经过心灵高度综合,对每一构成要素都进行了有意识的加工和改造,每一个点画都是对多种构成要素重新冶炼和熔铸,结合刘墉本人生理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书写时“悠悠不迫”,点画和结字都很“松活”,给人一种“闲适”的审美感受。与儒家中庸的思想相吻合,极显中和之美。

清代郭尚对其书法造诣评价较高,赞刘墉的书法看似平淡无奇却貌丰骨劲、炉火纯青。

刘墉晚期的行书作品《书杜甫诗卷》以颜体为主,十分正气,毫无媚态,体现了他为官为人正直清廉的一面。从字体的线条来看,粗细相互交杂,巧拙相生,十分精妙。很多人认为刘墉的书法肉多而骨少,显得太肥。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刘墉书法别具匠心不同与常人且超过别人之处。

刘墉运用浓墨来表现的行书随心所欲,自由控制,不讲究粗细线条的对称。此外他的小楷用笔折峰取姿,不但有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风格,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姿。

三、艺术特色

刘墉的书法能由远及近,上承三国时期的钟繇,唐朝时期的颜真卿,宋代书法大家苏轼、米芾,其书法笔力内藏,通过研习融合,吸各家所长,又加以创新发展,超然独出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刘墉的书法作品个性化很强,执笔有独到的地方,擅长于点睛法,用狼毫来追求羊毫的效果,使作品呈现独创性。

刘墉小楷方面的代表作有《大学》和《小楷册》,其中《小楷册》共6本,24行,共计360字,此楷书很好地反映了刘墉的书法功底,讲究用笔折转,味厚神藏,有庙堂之韵;看似平淡但却内藏风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体呈现风雪傲骨的气势,看似平庸,实则“绵里藏针”,功力内聚,刚劲十足。整体洁净,结合紧密,用笔规矩活泼,不难看出和王羲之、颜真卿以及苏轼等大家的书法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刘墉的行书风格常常表现为大小、繁简、左右、急缓、刚柔、舒阻、轻重、粗细、按提等相互交织。刘墉喜欢用狼毫,用墨特点为浓黑,常常有个字甚至如一个黑团,历史上常因了解不够而产生“墨猪”之诮的误解,但是实际上这正是刘墉运笔走字不同于常人之处。

刘墉的行草作品《李白苏轼诗卷》,用墨虽然浓厚,但是绝不会粘滞,展现狼亳笔道强劲的同时,又不失天真清新之风,粗与细的交合,笔到意到,常常会制造出一个奇妙的意境。刘墉的《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是其五十七岁的作品,此作品部分临于颜真卿的《与蔡明远帖》,此轴用笔刚劲,但初看圆润若棉花,细审则内方外圆,刚柔兼备,整体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刘墉书法成熟辉煌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刘墉的很多书法作品让人感到更加耐人寻味。比较著名的有《苏轼秋阳赋》《行书立轴》《桑林伐鼓酒如川诗轴》等。这些作品的书法特点为笔锋举重若轻,引而不发,老练深沉。沙孟海认为刘墉的大字主要学习的是颜真卿,颜真卿的字体端庄雄伟,但在刘墉的手里却突然变了一种风格,实在令人惊叹!

除此之外,刘墉的奉敕作品也十分有特点,作品《书弘历平定台湾告成文庙碑》册,此作品虽然是沿用馆阁体的标准,但是保留了丰润刚劲、笔法稳健的特点,字体大小一致,用墨比例恰到好处。在当时馆阁体盛行的时代,这种书法创新十分罕见。

刘墉的书法吸收了多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北朝碑版、苏轼书法、钟繇书法等。通过“杂融”和“革命”改造了自己学过的前人书法,以帖学起家,被公认为一代书家之冠。清人张维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曾国藩、张謇、冯君木、谭延闾、乔大壮等近代诸家均受刘墉书法风格的影响。其对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给予了很多启示,便足以奠定他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刘墉书法艺术欣赏

刘墉的书法作品,外表示人以朴拙,内涵神韵却十分厚重。对于一般欣赏者来说,初看感觉的确很丑,细细品味其实很美。他的书法作品无不渗透着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尽显老成持重之优点,绝无狂放怪诞,胸襟直露、血气方刚等等,主要表现为:沉稳、宁静、虚和、从容、博大、宽厚、凝练,尤其是其中的虚和与静趣,特别受到推崇。他的艺术风格恰与同时代书法家王文治轻俏劲健一路相对照,对比之下,优劣自然显现。

从哲学层面来讲,刘墉书法的含蕴也异常丰富。他受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艺术特色主要是以“和”为主,表现为清新俊雅及貌丰骨劲的艺术特点。既有庙堂气度。也兼有道、释的美学旨趣,如他书作中的虚寂、空明之处,即来源于此。

另外,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还体现了辩证法的神奇魅力。他的作品空间里,生存着的对立且统一的因素:粗与细、轻与重、繁与简、开与合、零碎与完整、正与斜、浓与淡、千与湿、徐与疾、畅与涩、行与止、方折与圆转、虚与实、拙与巧。取与舍,藏与露、创新与继承、回避与借鉴……

从技术层面看,刘墉是从精工到率意,从用笔、用墨到结体以至行气,都学到了古人之长,又回避了古人与时人之短,以一个殉道者的精神与毅力,孜孜不倦,经过70余载的努力,终于达到了人书俱老,悉入化境的高度。

从美学表现来讲,刘墉的书法求内美而非外美。外美是外在的,一望便知的,因而也是易于接受的美。内美则是一种哲思的转化,是一种精神升华的艺术颠峰。内美是深沉的、内在的、苦味的、非媚俗、持久而强烈的、非有深厚艺术修养难以发现的美。内美一经发现,给人的愉悦是外美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当代美学还不能对这种审美现象给以科学的解释,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对于完形与非完形的解释,却给我们对此以深刻的启迪。正如黄宾虹论画所说:“初见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笔,此为上品。”随着国人书法水平的日益提高,书法界人士对传统书法艺术境界的理解日益加深,以后能理解刘墉书法艺术水平的人士将日益增多。

刘墉在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作品。

刘墉还兼工文翰,精研古文考辨,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流传甚广,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艺术瑰宝。另外,他还嗜好收藏,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张其凤老师在《刘墉家族与日照》一书中说:“刘墉以其人品、政事、艺事、学术,提升家族,有功于时,启沃后世,诚为一代贤相,千年书家。”

以上就是关于刘墉怎么死的,刘墉的书法值多少钱的全部内容,以及刘墉怎么死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